2016-08-06

令人又愛又恨的虛榮尺碼


If one has no vanity in this life of ours, there is no sufficient reason for living.—Leo Tolstoy (1828-1910)
如果生命中沒有虛榮,那麼就失去存在的理由了。──列夫.托爾斯泰(著名俄國小說家)



你或許曾有過某個經驗,當你在逛某家服飾店時,發現明明平常穿合身的尺寸都是L號,卻居然可以穿得下這家店的M號,甚至還可以繼續往下試穿到S號還剛好合身!真令人開心!是不是因為自己變瘦了呢?不要高興得太早,這可能是所謂的「虛榮尺碼」(vanity sizing),只是用來騙你的商業手法!

什麼是虛榮尺碼?調整尺碼以滿足消費者的虛榮心


「虛榮尺碼」正如其字面的意思,就是利用調整尺碼的手法來滿足消費者的虛榮心。最簡單的方式,就是把尺寸調小,所以原本的L號變成M號,原來的M號變成S號,原本尺寸最小號是S,現在卻居然有XXS號的尺寸可供選擇!

有不少插畫家繪圖諷刺虛榮尺碼已被濫用的現況。(圖片來自於網路)

有不少插畫家繪圖諷刺虛榮尺碼已被濫用的現況。(圖片來自於網路)

虛榮尺碼有什麼用處?有效增加購買意願


消費者心理學的相關研究發現:「虛榮尺碼」可以有效激發正向的自我心像(self-related mental imagery),簡而言之就是對自己的好感度提升(「天呀!我變瘦了耶!」),進而提升對於產品的好感度,並增加購買意願。而且,這樣的效果對於自尊較低(low self-esteem)的消費者特別有效,也就是越覺得自己身材不好的消費者越會落入虛榮尺碼的陷阱,是一種「補償性自我提升」(compensatory self-enhancement)的心理機制[1]。

完全相同的衣服,不同的尺寸標示,人們似乎願意掏較多的錢購買能滿足自己虛榮心的商品。(圖片來自於網路)

怎樣的店家會使用虛榮尺碼?已成為普遍銷售手段


美國北德克薩斯大學(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)的 Tammy R. Kinley 教授於2003年的研究發現,尺碼設定的虛榮度與服裝的價格成正比──基本上售價約50美元以下的衣服通常都會按正常規格尺碼標記,而價格越高,或是品牌定位越趨於個性化的服裝越會把尺碼相應縮小[2]。但近年來卻可以發現,原本只有高階品牌店會將尺碼縮小,後來就連平價服飾店也跟進[3],虛榮尺碼已然成為普遍的銷售手段。

知名部落客酪梨壽司在臉書發文,直指Uniqlo偷改褲子尺寸。(圖片擷取自酪梨壽司臉書)

「虛榮尺碼」的操作一開始是從女性服飾開始(可與上面提到的研究做對應,因為女性通常比男性更在意身材[4]),後來連男性服飾也陸續出現。甚至,近來還出現其他變相手法:例如明明是台灣品牌,卻採用法國、義大利等歐洲尺碼或美國尺碼來標示,好像可以變得更高級一些,其實就是看透了消費者崇洋的心理[5]。利益當前,商人們可謂各出奇招,在可預見的未來,甚至可能在服飾以外的產業,也會開始「滿足大家的虛榮心」(例如:保險套可能會刻意放大尺寸,讓消費者感到自信與虛榮)。

虛榮尺碼有壞處嗎?利大於弊


儘管對於少數了解「虛榮尺碼」操作的消費者來說(也就是閱讀完這篇文章的各位),會因為商人的欺騙而感到惱怒,也可能因此降低對於商品與品牌的好感度[6],然而對於大多數不知情的消費者而言,即使所穿的尺碼依每個品牌、單品都不同,以致於在購買時偶爾感到困惑或困擾,但沉浸在「虛榮尺碼」之中似乎也不是什麼壞事,甚至樂在其中。

因此,如此利大於弊的設計,既能討好一般消費者又能藉以提升品牌好感度與購買意願,對於服飾品牌而言當然是不用白不用。或許有人會質疑,難道不算是「虛偽不實或引人錯誤」的商品標示嗎[7]?應該說,這樣的操作某種程度上是遊走在灰色地帶,但似乎也不會有人為了一件衣服而提告;即使真的引起消費者質疑,服飾品牌一般都會堅稱未刻意混淆消費者,聲稱完全是因為款式、材質和版型不同,才會導致實際大小多少有些差異。

如何揪出虛榮尺碼?難上加難


儘管「虛榮尺碼」已經是半公開的秘密,偶有新聞媒體以及少數學術文獻會以專文探討,但大多數的消費者仍然不知情。事實上,在資訊不對稱的狀況下,消費者並不是那麼容易判斷商人是否有採用「虛榮尺碼」的手法,尤其當標示採用S/M/L尺碼時,差一個尺碼有可能還是合理內的差異;除非當服飾採用英吋標示,居然還差到2吋時,才有可能較有信心地懷疑此差異似乎非不可避免,顯然是刻意如此。

同樣是8號尺寸,不同品牌分別因為不同的商業考量而採用不同的換算長度,尺碼標示不再是客觀指標。(圖片來自於網路)

看來「虛榮尺碼」的真相如何,能否為消費者所接受,也只能交給大家自己用智慧去評估了。而做為一個好的消費者,應該要了解自己的身材,也要知道尺碼只是參考,千萬別被尺碼給迷惑了!

延伸閱讀


  1. Aydinoğlu, N. Z., & Krishna, A. (2012). Imagining thin: Why vanity sizing works. 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, 22(56), 5-572.
  2. Kinley, T. R. (2003). Size variation in women’s pants. Clothing and Textiles Research Journal, 21(1), 19-31.
  3. 盧姮倩(2012)。虛榮尺碼效應?UNIQLO尺寸小2吋,讓你感覺自己「還很瘦」。ETtoday新聞雲。網址:http://fashion.ettoday.net/news/20363
  4. Fox, K. (1997). Mirror, mirror: A summary of research findings on body image. Social Issue. Website: http://www.sirc.org/publik/mirror.html.
  5. 胡菡(譯)(2010)。躍動著的虛榮心──虛榮尺碼。無衣可穿:找到你衣櫥裡永遠少的那件衣服(簡體書)(原作者:Nakano Kaori)。中國:灕江出版社。線上閱讀網址:http://www.wakbook.com/Article/1x0000000002/101890x12012/STANZA_2.html
  6. Hoegg, J., Scott, M. L., Morales, A. C., & Dahl, D. W. (2014). The flip side of vanity sizing: How consumers respond to and compensate for larger than expected clothing sizes. 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, 24(1), 70-78.
  7. 經濟部(2011)。商品標示法。線上檢索網址:http://gcis.nat.gov.tw/elaw/query/LawSearchRLT.jsp?ibflg=2&LAW_CO=0890426030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